

文資處修復「台版蒙娜麗莎」 清代交趾陶重現神秘微笑
[轉錄]: 聯合新聞網 2019年12月04日 原標題:文資處修復「台版蒙娜麗莎」 清代交趾陶重現神秘微笑 文 |記者修瑞瑩 「半身仕女」緊急修復後,呈現典雅的笑容,宛如台版蒙娜麗莎。圖/文資處提供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委託台南藝術大學,進行交趾陶國寶與一般古物的修復與研究,不僅清楚看到被稱為交趾陶大師葉王的創作技巧,還修復一件由台南學甲慈濟宮收藏的半身仕女,其典雅秀麗的微笑,彷彿是台版的蒙娜麗莎。 文資處表示,交趾陶為台灣廟宇常見的裝飾藝術,學甲慈濟宮內收藏200多件清咸豐年間葉王交趾陶作品,質、量都堪稱全國之冠,其中「加官、晉祿」、「合境、平安」、「胖、瘦羅漢」等3組6件精品更於2015年獲文化部指定為國寶,創下私部門典藏國寶的先例。 作為廟宇建築外觀之裝飾,交趾陶長期曝曬於戶外環境,容易因風化產生剝落、斷裂、缺損、鹽害等劣化狀況,但目前國內對於交趾陶古物保存修復的研究仍相當缺乏。為進一步瞭解交趾陶材質並建立國寶體檢資料,文資處啟動檢測與修復計畫,選定6件國寶及3件一般古物作為標的,委託南藝大執行科學檢測、紀錄、研究與分析,並研擬修護方案,


專訪》文物修復透明人——范定甫無塵、無垢、無自我
[轉錄]: 自由時報 2018年11月05日 原標題:專訪》文物修復透明人——范定甫無塵、無垢、無自我 採訪 |記者楊媛婷 攝影|記者劉信德 文物修復師修復古書前,必先複習一遍印刷史,熟悉線裝書的製程再下手。(記者劉信德攝) 修復器具用畢後就得立刻整理收拾,就怕工具碰傷文物。(記者劉信德攝 ) 九成九的文物修復師,幾乎都是美術科班出身。身為創作者時,可以恣意在每幅作品裡留下自身的手痕與簽名,但走向修復之路,則必須讓人無法察覺他的存在。曾在大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擔任修復師的范定甫,投入修復工作已十多年,他坦言最大的挑戰不是來自技巧,而是心態:「創作是自由的,但從事修復則是必須嚴守客觀、中立,還有各項紀律,在修復過程與結果裡,『自我』必須被輾壓磨碎。」 收到文物靜置一週 望聞問切 走進范定甫位在關渡的工作室,入門前都得換上拖鞋,然後還得先走上一塊無塵腳踏墊,攔下所有可能的灰塵。工作室的空間擺設更像是紀律森嚴的實驗室,修復可能用到的化學藥品、鑑識材質的顯微鏡等樣樣都不少,團隊裡15位修復人員都得穿上白大褂,就是為了降低身上塵屑汙染文物的可能性,因為


初聲/當神像的風華不再 —— 延續歷史的神像修復師
[轉錄]: 今日新聞 2019年05月27日 原標題:初聲/當神像的風華不再 —— 延續歷史的神像修復師 文 |初聲記者 / 綜合報導 ▲周志明的團隊在修復神像前,利用棉花棒簡單清潔神像的外層,不正確的清潔方式可能造成神像的損壞。 (初聲/周志明提供) 香火鼎盛的廟宇裡,信徒拿著香虔誠的祭拜,將心中的願望化作低語,期待能傳遞到神像的耳中。在信徒心中,神像除了是神明的具體化身,也是信仰的重要象徵,然而,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神像難免因為蟲蛀、天災而毀損,輕微時可由廟方自行處理,但若嚴重受損,就需要專業人士:神像修復師,進行完整的修復。神像修復師的工作涵蓋了宗教層面和工藝技術,除了精湛的技巧,由於修復過程要與廟方、神明溝通,對於民間信仰的熱情更是重要。神像修復師修復的不只是神像,更是民眾信仰的寄託。 信仰與技術須並重 修復神像眉角多 細心填補神像被白蟻蛀出的缺口、重新將掉漆的表層上色、接合脫落的部位⋯⋯,神像修復是一份重現歷史的工作。修復神像與修復其他文物最大的不同在於需考慮祂們的性別、年紀、職業,甚至文官武將等各種身份,這些都替神像添加了些許神秘的


妙手回春救國寶:讓文物再次亮相,是修復師的終身使命
[轉錄]: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2019年03月13日 原標題:妙手回春救國寶:讓文物再次亮相,是修復師的終身使命 文 | 孫濬(《藝術很有事》節目企劃) 修復師林永欽為龍藏經外護經板做填料修補,Photo Credit:公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可逆性是故宮四個修復室在做修復時的共同信念,器物室助理研究員林永欽針對乾隆年間的龍藏經板做修復時,這樣告訴我們:「我們在博物館做修復,通常還是希望做一個最少量的干涉,就是最低量的處理⋯讓它對下個世代的修復師,是負擔最小的狀態。」 我們總看到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精彩的文物展覽,而這些年代久遠的文物能夠完好在展覽中露出,都是出自幕後無名英雄之手,公視「藝術很有事」採訪團隊,拜訪故宮登錄保存處,一窺文物修復師妙手回春救國寶。 門禁森嚴的故宮書畫修復室,穿過幾道長廊才能抵達,被白牆包圍僅留氣窗的房間,長桌上攤放著已修和待修大大小小文物,迎接我們的是登保處副研究員兼科長洪順興。他從2003年進入故宮書畫修復室,許多知名作品皆在他手中再現風華,而我們正好碰上他重新裝裱國寶《周子通書》。 《周子


當博物館的古羅馬雕像裝上籃球隊前鋒的健美手臂
[轉錄]: 非池中 2019年01月11日 原標題:當博物館的古羅馬雕像裝上籃球隊前鋒的健美手臂 撰文 | 歐洛 北卡羅萊納州藝術博物館(North Carolina Museum of Art)招募了一位意料之外的合作對象來參與修復古羅馬雕像的計畫: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籃球隊前鋒-懷亞特沃克(Wyatt Walker)。這個項目是正在進行中的「Bacchus修復計畫」(Bacchus Conservation Project)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修復2世紀的羅馬酒神雕塑巴克斯(Bacchus),目前的Bacchus沒有頭部,也遺失了原有的手臂。 修復師選擇身高206公分的籃球運動員Walker為古雕像重新建造遺失的手臂,此圖為Walker在位於羅里(Raleigh)的球隊籃球中心練習場模擬拿著葡萄的姿態,修復團隊們從旁協助Walker將手臂的位置調整成符合Bacchus雕像的樣子。圖/Artnet News 「Bacchus修復計畫」起於2013年,但關於這個雕像開始引起學界


僅此一件乾隆珍寶 拼湊碎片重現原貌
[轉錄]: 今周刊 2018年05月03日 期別|1115期 原標題:僅此一件乾隆珍寶 拼湊碎片重現原貌 撰文 | 陳怡如 攝影|唐紹航、陳弘岱、許家華 圖片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近距離觀察文物,除了修補破損,林永欽還享受不同時代的工藝之美。 器物修復師 林永欽
盯著眼前零散碎裂的木片,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助理研究員林永欽,面臨他進故宮以來,最棘手的修復難題。 未知原貌木匣 挑戰修復生涯 木片原本是用來裝載乾隆〈御筆詩經圖〉的紫檀木匣。乾隆仍是皇子時,曾聽聞南宋畫家馬和之為《詩經》三百篇繪圖,進呈宋高宗和孝宗,二帝因而御書經文以配其圖,此事膾炙藝林,傳為佳話,讓乾隆心生嚮往。 待乾隆即位後,便親抄《詩經》,再請宮廷畫師臨摹馬和之的繪畫筆意,將圖文裝訂成冊,耗時六年總算完成三十冊的〈御筆詩經圖〉,每五冊再用長寬各五十公分、高二十四公分的木匣裝成一函。乾隆在位時,一共製作了三套〈御筆詩經圖〉,但其他兩套已不知所蹤,「全世界僅存完整一套的〈御筆詩經圖〉就在台北故宮。」 但林永欽沒想到,與如此珍貴文物的初見面,卻是這番場景:「木匣在庫房裡散成


為人類遺產癒傷 文物修復師守護歷史
[轉錄]: 明報 2019年08月10日 原標題:為人類遺產癒傷 文物修復師守護歷史 文 |歐慧兒 編輯|林曉慧 冷門工種——文物修復算是冷門工種,文物修復辦事處館長(立體文物)謝志遠修復文物逾20年,他說他們很少坐着工作,大多是站立着,方便看清文物每個細節。(林靄怡攝) 修復工具——謝志遠使用的修復工具都十分簡單,例如有銼、放大鏡、除鏽工具,他強調手藝才是最重要。(林靄怡攝) 3D打印——部門引入最新3D打印技術,掃描過程只需十數秒,方便修復及記錄文物。(林靄怡攝) 船鐘複製品——利用3D掃描技術,能打印出更輕巧的複製品,亦能清楚呈現文物細節。這個鐘正正是葛量洪號滅火輪上的船鐘複製品。(林靄怡攝) 謝志遠(林靄怡攝) 【明報專訊】文物飽歷風霜,帶着委靡的身軀,風塵僕僕,終於交到文物修復師手中,於博物館這片淨土「重生」。猶如醫生的文物修復師,不止手執「手術刀」,更要善用各種科技儀器,為文物驗傷,遏止惡化。文物修復辦事處館長(立體文物)謝志遠帶我們走進博物館「後台」,分享文物修復這門專業。 推開博物館大門,在燈光照射下的文物,散發出的氣場和歲月


公告-防疫大作戰
防疫一起來: ▲口罩、NBR手套、酒精、薩翁馬賽棕櫚油皂 註: NBR 手套 販售中 註: 薩翁馬賽棕櫚油皂 販售中


為故宮國寶看診續命 隱藏在歷史文物背後的修復師
[轉錄]: 今周刊 2018年05月03日 期別|1115期 原標題:為故宮國寶看診續命 隱藏在歷史文物背後的修復師 撰文 | 陳怡如 攝影|唐紹航、陳弘岱、許家華 圖片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 隱藏在國寶背後的修復師,看盡千年文化流轉,他們在一方斗室中,奉獻光陰歲月,用一雙巧手,撫平傷痕,為文物續命,讓千古風華,再度湧現。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中國紀錄片,拍出修復師的細膩與堅持,也拍出一代職人的初心使命。 在台灣,也有一群為國寶文物努力的人。來到國立故宮博物院,十三位身穿白袍的「文物醫生」,依照「書畫、器物、織品和圖書文獻」四種類型,每日為文物診斷續命;除了故宮,民間也有經手國寶文物的修復達人。不管是誰,他們在做的,都是讓這些珍貴文物能重獲新生,繼續在下一個世代閃耀光芒。 門禁森嚴的故宮修復室,並非人人都能一窺奧祕,因此總蒙上一層神祕面紗。為了讓更多人理解修復工作,故宮計畫在南院打造透明開放的文物修復室,讓民眾隔著玻璃直擊修復過程,也將積極與大專院校合作,推行文物修復課程。或許未來修復師的工作不再這麼神祕孤寂,但不變的是,他們始終保有堅守


最早不一定最好:談文物保存,專訪臺南孔廟御匾修復師江武釗
[轉錄]: 典藏ARTouch 視野 2020年01月15日 原標題:最早不一定最好:談文物保存,專訪臺南孔廟御匾修復師江武釗 文 | 蘇子翔 “對修復師來說,古今文物的特性相當類似,修復不只是存在幾百年前的古物,現代藝術品也同樣有作品的生命歷程。如何維持穩定的文物生命週期和樣貌,是古代到現代共同維護的價值。” 2016年美濃地震影響,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在2018年啟動「國定古蹟臺南孔子廟災害復建工程」,這是繼1977年以來臺南孔廟首次大修之後,最大規模的整修工程。近兩年的修復計畫中,報章媒體更以「錯過再等三百年」,來彰顯這次卸下臺南孔廟御匾並且公開修復的難能可貴。 孔廟八方御匾帶出的臺灣史 臺南孔廟最早是鄭氏政權的陳永華在1665年(明永曆19年)倡設,而後清代政治文化與教育系統沿用儒家思想,因此對以孔廟為首的的文教體系非常重視,官方透過孔廟,積極向地方傳遞與鞏固中央思想。鄭成功文物館趁著御匾卸下修復之際,舉辦皇帝御匾特展,展中從清初的1684年(康熙23年)「萬世師表」到清末1875年(光緒元年)的「斯文在茲」御匾,八塊御匾完整展現。皇帝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