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物醫師的化學修復之術—《科學月刊》
[轉錄]: 泛科學 科學月刊 2016年09月04日 原標題:歷史文物醫師的化學修復之術—《科學月刊》 文|鄭政峯 文物保修並不像大家平日所看到的對物體修補及外觀塗漆保護那樣簡單。文物保修工作是一門結合了科學、歷史及藝術的專業學科,融合了傳統技藝、修護技能、現代科技與歷史美學的跨領域學門。 修護後的藍地黃虎旗。圖/作者提供 文/鄭政峯|美國北德州大學分析化學博士,任教於中興大學化學系,曾為台南藝大古物所兼任教授,研究領域為分析化學、應用化學。 歷史文物,是歷代先民所製造和使用過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各種物質,它們反應出人類在歷代的生活文化,也反應出當時的科學技藝。因而歷史文物所蘊涵的文化價值也愈來愈引起現代社會人民的高度重視,如何保存或修護歷史文物已成為全人類的責任。 化學科技的發展在人類的科技文明發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例如煉鐵製造各式器具、青銅器鑄造、陶瓷、及造紙等技術發展, 可說是人類追求基本生產活動的結果,也是追求文明之產物。因此這些歷史文物,都有古代化學科技所遺留的足跡。 文物修護在臺灣
文物修護師的任務,除了以客觀熟練的修護技


掛軸文物如何保存?文化局邀專家開講
[轉錄]: 金門日報 2020年05月25日 原標題:掛軸文物如何保存?文化局邀專家開講 文|詹宗翰/金城報導 妥善的收存與張掛,將能讓卷軸類的文件保存更久,文化局請來蔡復一畫像的修復師范定甫,教大家用對的方法保護家中的文物,蔡氏後人踴躍參加。(詹宗翰攝) 紙捲起來便於收存,一般人想將紙卷攤開是反著捲,反復這樣做會使東西產生皺摺容易損壞,而家裡的掛軸類文物該怎樣保存?文化局於24日以縣定古物蔡復一畫像為例,舉辦張掛持拿收捲保存現地教育訓練工作坊,教大家妥善收存的方法。
此次專門邀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盧泰康教授講述蔡復一畫像的前世與今生,讓參與學員得以瞭解畫像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另亦邀請范定甫修復師講述蔡復一畫像作品修復過程,並講述掛軸類藏品收藏概論及其實務課程-祖先畫像展示懸掛與捲收保存操作,俾作為未來展覽收藏保存管理古物工作的重要基礎。
盧泰康教授分享與會鄉親,經過調查研究修復後得出蔡復一畫像的文化價值與重要性。盧教授指出,於2017年為期半年的蔡復一畫像調查研究,於其時認為該畫的保存狀況可能無法在金門進行完善研究,於是送到台南藝術大學進


【挪威名畫《吶喊》正在褪色,最新的研究從化學分析找到原因】
[轉錄]: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The Museum Bar 2020年02月12日 原標題:【挪威名畫《吶喊》正在褪色,最新的研究從化學分析找到原因】 挪威知名表現主義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所繪1910年版的《吶喊》(The Scream)*正在褪色!科學家們使用了最新技術試圖找出原因,他/她們從這幅作品中提取了部分的顏料樣品進行實驗,發現畫布上鮮艷的橙黃色現在褪成了乳白色。 《吶喊》為挪威藝術家孟克舉世聞名的代表作之一,畫中的主要人物恐懼地瞪大雙眼,發出驚恐的尖叫。儘管遠處橋上有兩個人,峽灣裡還有幾艘船,但畫面中紅色扭曲的天空、背景的線條等一切都充滿著原始且壓抑的不安氛圍。 從2012年起,奧斯陸孟克博物館(Munch Museum in Oslo)駐紐約的科學家和專家們一直在研究1910年版的《吶喊》,以提供對孟克這名畫家的相關理解以及其繪製藝術作品的方式,作為保存修復人員的基礎資訊來防止進一步的劣化, 並協助觀眾和藝術史學家了解這幅世界上最膾炙人口的畫作原本的樣子。
近年來藝術界和博物館界開始轉向科學實驗室來了解1


震驚網民的「人臉羊」|名畫復修是成功還是失敗?
[轉錄]: THE VALUE 2020年01月23日 原標題:震驚網民的「人臉羊」|名畫復修是成功還是失敗? 文|Sonia Choi 如果在Twitter搜索「Lamb of God」,會發現無數外國網民正在熱烈討論一幅名為《神秘羔羊的崇拜》的15世紀油畫。這幅名畫之所以在網上瘋傳,甚至被大家改圖惡搞,全因它在復修後,人們發現畫中代表基督的羔羊,樣貌竟然酷似人類臉孔,質疑修復工作是否毀壞了原作構圖。 推特截圖,左圖為復修前,右圖為復修後 《神秘羔羊的崇拜》 《神秘羔羊的崇拜》的主角遭網民惡搞 「人臉羊」討論之熱烈,在數字上可見一斑。在短短三天,Twitter置頂帖文已獲8萬多人讚好,近2萬人轉發,並引起數十萬名網民討論。此外,有不少網友更動手改圖惡搞,自製迷因(Meme)。外國網民反應如此熱烈,其實不難理解:在基督宗教當中,羔羊象徵耶穌基督受難,理應莊重嚴肅。可是畫中羔羊復修後卻變成帶著人類臉孔的卡通羊,英國廣播公司(BBC)更以「令人震驚的類人動物」形容之。 《神秘羔羊的崇拜》復修計劃耗費€220萬(約HK$2,000萬;NT$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