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術文化】專訪金屬文物修護師 韓克瑄

原標題:【藝術文化】專訪金屬文物修護師 韓克瑄

記者凌美雪/專訪

在奇美博物館的修護室。(韓克瑄/提供)

從奇美到阿姆斯特丹大學文物修護碩士 兼具學術、科技與博物館實務

金屬焊接課程。(韓克瑄/提供)

【採訪側記】

金屬雕塑的修護過程。(韓克瑄/提供)

即便跑了很久的文化新聞,專訪韓克瑄竟是有趣卻又有點緊張的經驗!當她說因為自己「年輕時」先有實務經驗才進入荷蘭的文物修護碩士學程時,讓資深記者心中為之一震!這自以為曾經年輕實際還是年輕的年輕人,著實有很多讓人欽佩之處,很難想像,這樣纖細秀氣的女孩,在工作室裡可以手持沉重的大機器做焊接的工作,但在古老文物的面前,卻顯露出極為虔敬的態度,細膩關照到每個我們看不到的細節;她說,因為喜歡手作,因此進入金屬文物修護的世界裡,而最初的雙手,其實是能帶著深厚的文學素養拿筆寫出好文章的。

韓克瑄在荷蘭國家博物館的修復保存科學中心。(韓克瑄/提供)

韓克瑄即將於今年完成阿姆斯特丹大學文物修護碩士學程,她說,「外面看這麼多,其實想到的都是自己家裡。」相信每一個在外面的人都很希望能為自己國家貢獻些什麼,「從某方面來講,出去是為了回來,去看了每一個博物館,想到的都是台灣可不可以這樣做?或者局限在哪裡?」

這些話很打動我!

記者凌美雪/專訪

台灣的文物修護教育沒有金屬器物的專業類別,韓克瑄就讀南藝大期間,獲系所師長特別安排金屬專業課程,並藉由國外實習增進金屬修護知識。在留學荷蘭之前,韓克瑄任職奇美博物館多年,累積了綜合性的文物修護實務經驗,但因為有感於文物修護人員的養成不易,國內的資源不足,亟盼自我突破的韓克瑄獲得奇美博物館支持,允諾5年留職停薪赴海外進修;同時,韓克瑄也獲得教育部留學獎學金,進入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資產修護研究所,往更長遠的夢想之路前進。

韓克瑄說,「文物修護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知道文物是怎麼被做出來的。因為台灣沒有金屬修護的類別,在荷蘭則是資源整合得很好,只要是跟金屬相關的,所有製作技法、狀況、修復方法等,都已經有很完整的知識架構,我們可以得到很全面性的學習。比如說鑄造好了,各種不同年代的金屬鑄造技法,中世紀的、當代的鑄造技術、脫蠟法等,都不一樣,在那裡都有機會學習到。」

「你一定要做過,才有辦法體會一些東西,以後看到才會知道,究竟是鑄造過程產生的缺陷,還是後來的劣化缺損,要有做過的知識才會看得出來,要修的時候也才知道什麼東西該保留,如果不小心把該保留的處理掉,恐怕也就抹殺了文物的歷史。」韓克瑄說,「文物是歷史的載體,我們怎麼藉由保存這個東西把歷史資訊保存下來,這是我在博物館文物修護領域裡,一直想做的事。」

韓克瑄所學多為西方文物修護,但現在做的研究案是中國青銅器,這領域在西方世界很需要,在台北故宮當然也很多。但談到故宮常被外界罵修護太慢,她倒是為故宮緩頰,文物修護其實是需要時間的,尤其要尊重專業,韓克瑄說,要批評人家很容易,但很多事情不像表面看的那麼簡單。她在荷蘭除打開國際視野,更淘深了對文物修護這門藝術科學的認知與相互尊重,深刻體會到文物修護是團隊的工作,資源平台的建立,應該是所有人都能在這個平台上互相成長。

藉著荷蘭大學的國際化平台,韓克瑄在過去3年多以來,除專業技術上的精進,同時也幾乎踏遍歐洲各大博物館。「很多在國外看到的事物,我們也不見得全然了解他們的情況或脈絡,如果片面地移植他們的經驗,也可能有失偏誤。所以會用更開闊的胸襟去看每一個問題。」

Archive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